分节阅读 554(2 / 2)
说着,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,恭敬的递了过去。
钱文恒呆滞了片刻,人似乎已经老了十岁,吃力的接过书信,展开观看。
看过后,钱文恒怔怔望着院外朦,目光好像要穿透重楼城池,木然许久,喃喃说着:“大将军,天意如此啊”
不过钱文恒是死尸中爬出来的人,突然之间就从恍惚中醒回来,提着神又问着:“那和你联系的人,可靠不”
“可靠,由刘里成引着,我见到就已经有大批人了,要是陷阱,这时断没有这样牵连的道理。”
“好”这一点肯定了,钱文恒眯缝着眼睛坐直了,又问:“那联系的人,怎么说”
“叔父,我这就回去写信,交给楚国,只要大军一到,您就出降,按照楚王的规矩,不但不属于余孽,还是有功,能保全官身。”
远处隐隐传来巡查声,钱文恒叹着:“官身我是不想了,只要能不牵连家族,我就满意了,哎”
又略有些责怪的看向钱丰:“你为何不早将书信取出”
钱丰笑的说着:“早呈给叔父,要是叔父不能下定决心,亦是无用。”
钱文恒点点头,事情的确是这样。
二人商量过后,钱丰又赶回,带回钱文恒的亲笔书信一封,信中说明,在楚军过江后,自会将城池拱手相让。
这封信,自然迅速通过秘密渠道,传递给有关方面,最后传递到了王弘毅的手中。
王弘毅集兵二十万,却引而不发,使其内乱的政策,获得了奇效。
――――
第七卷楚王与吴帝第一百十七章处处都明士下
纪水郡都守府
虞良博进来,这时排列着侍卫,个个站着笔挺,刀柄上带着幽暗的光,自然有着凛然的威严。
进去书房”就见得了王弘毅。
王弘毅正在书案前说话,一顶金冠,嵌着五颗明珠,冕服裹着英武身躯,此时面上微带醺色。
对面还有着张攸之,颀身正坐,穿一身官服,顾盼间神彩照人,正在等候。
“王上”虞良博行礼,王弘毅向虞良博略一点头,示意他坐下,继续书写。
虞良博坐下了,眼睛不时用余光掠一眼专心致志秉笔疾书的王弘毅,直到王弘毅放下朱笔,才又看了上去。
王弘毅说着:“今日孤召集大家过来,还有一件事要商议,你们看看吧”
就在张攸之正思索王上自己一行人召集过来,会有什么事时,王弘毅将厚厚的一叠信笺递了过去。
张攸之忙起身,接过这叠信笺,都已是拆开过,打了开来,依次看完,脸色顿时现出喜色来,抬起头,向王弘毅道喜:“恭喜王上臣在这里先向王上道喜了”
“转来看看。”王弘毅微笑着点点头,吩咐着说。
“诺。”张攸之面带笑意的将这一叠打开的信笺,递给了虞良博。
虞良博略带疑惑的接过信函,只是拿起最上面那封略微的瞥了一眼,不由得心神微微一震。
“居是吴地的一些官员的投诚信”
大略的扫过这些书信的内容,都是这样,其中有将军,有太守,有县令,这些密信无一例外,都是送过来的投诚信。
要知道,大江对面,一片防御,单从兵力部署上说,可称得上严密,要是强攻的话,依次攻克,少不得也要浪费不少时间,折损一些兵力。
身为吴朝的官员,连打都不敢与楚军对抚,并有这样多人被说动投诚,由此可见,吴地的根基已是不稳了,否则不会有这多人对吴朝统治失去信心。
到时大军一过江,魏越瞬间烟飞云灭。
“王上,臣以为,吴地官员中,应还有一些人也有归降之心,只不过,他们有着些顾虑,不敢现在来降。到时大军一到,给予威慑,又有先前降臣例子,归降之人,定不会在少数。”,张攸之笑说着。
魏越现在手握大军,余威尚在,多年的大将军不是白当,还有不少人不敢动弹。
不过到时楚军占了上风,自然少不了再有人前来投诚。
“人心,人心”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字”王弘毅又想起了昔日在旗舰保卫战时,与吴军的厮杀场面,当时吴军还有弄朝廷,气势如虹,要不是有着火器,只怕难以打胜。
转眼之间,就有着这样多降臣,这就是人心。
人心这东西,本身不成为力量,如果没有楚军,吴地照样能统治下去,但是一旦有新的选择,强大的进步,立刻土崩瓦解。
人心是势利眼,弱者摇摆,强者依附,但是假如有着力量,那又有人心配合,就是所向披靡了。
这些降臣,利用得当,到时定能给吴军造成重创,就算魏越在军中还有些威望,也大势已去,想到这里,王弘毅的嘴角,微微的弯起了一个弧度。
“张卿说的不错,这第一批降臣安置接收事宜”要办的妥当。”说到这里,王弘毅的目光扫过在场诸人。
最后目光落到虞良博的身上:“虞卿,此事便由你督办,未战就降者,有功,保持官身,加官一级”
王弘毅沉吟了一下,向虞良博说:“兵临城下而未战就降者,留职。”
“兵临城下,抵抗不久而降者,降级使用。”
“死战抵抗而城破者,诛。”
“你和吏部商量下,共同处理这事。”
“诺”,虞良博应着。
“还有,吩咐下去,可以发兵了。”王弘毅微微一靠,说着。
现在投靠的人已经投靠了,摇摆的人还会继续摇摆,再引而不发,就没有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