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节阅读 401(1 / 2)
越成、庆河、广宁四郡,传缴而定就可,臣等参赞军机,觉得定南郡现在不取为佳。”
“主公定了西益州,依主公之计,拜丁大人为征蛮将军,统建山、越成、庆河、广宁四郡,进行绞杀。”
说穿了,这计划考虑的很周密,蜀侯初建,这时不能有着将军功高震主,因此攻下西益州,必须是王弘毅亲征。
但是第二阶段是苦活,也是脏活,自然不能由王弘毅干。
心中想着,遂笑的说着:“如果遇到山间族大举进攻呢”
张攸之一拱,说着:“山间族的事,怕的不是战,而是不战,如果躲在山里,才是难事,如果山间族敢集五万出战,反是好事,我镇将其一举击败,全数俘虏为奴,这山间族的问题就解决了。”
“不过只怕没有这样好事,主公先前说了八旗,臣深受领悟,参赞计划中,就有这条,这山间有族六十支,大的上万人,小的数千人,不可能齐心,臣以为,有着投靠来的山间部落,就要立为八旗,并且重重的赏”
八旗,王弘毅已经说了些内容,这时翻阅,果然有着一条,王弘毅皱眉,问着:“重赏”
“是,臣以为,主公要一年就决,是指一年内就使山间族无力影响两州。”
“主公出兵,沿途中有山间族出兵,当然打败之,其部落男丁车轮以上,全部罚到铜山银山为奴。”
“大胜后,有山间族投靠,就有着内应,这首先就是迁移到城中,立为八旗,其次就是赏赐钱粮,再次就是攻打山间族后,令这八旗执行,杀尽男子,使其染满山间族的鲜血,并且,一半财富和女人,都赏给他们。”
听到这里,虞良博不由不安挪动了一下身子,震惊的抬起头来。
王弘毅听到这里,先没有说话,这时天色已经暗下来,王弘毅又命太监掌上灯来。
灯光下,王弘毅打量着两人,只见张攸之和虞良博,都是气度恢宏举止安详,不禁暗暗想着:“去年见到,不过是才子,现在城府气运愈深,算得上是名臣的稚形了。”
然后才问着:“赏一半财富和女人不怕尾大不掉吗”
意思就是这新建的山间八旗,获得了大量财富和人手,强盛起来反而成为更大祸端。
第三卷龙门高千尺第一百十五章计定上
“主公,关键还是男丁,您令将一族男丁除不足车轮者子数杀了,或者全数贬到金矿之地,这真是煌煌大道,神来之笔。”
“这些山间八旗,手染无数山间族的鲜血,已经不可能在原地立足,只要不能吞并同族男丁扩大兵力,赏赐些女人和财富,又有什么要紧”
“这八旗越打下去,死的男丁越多,等再无实力可言,主公随时可以抄族,不过臣觉得,还是将这些功臣迁移到东益州,赐汉姓,赏田宅,如此才能够不寒后来山间新八旗的心。”
“这些老八旗虽然死了些男丁,却家有田宅美人,和以前在山上苦日子岂不是天上地下新八旗一旦立旗,就可带他们参观,坚其心思。”
八旗制度,到了张攸之手上,就玩的火候更足了,这八旗仅仅是八个战斗部落。
或者说山间奸组成的回乡团。
这八个部落配合着蜀军同剿,杀光男丁,取一半女人和财富,等自家男丁折损的差不多了,就给田给宅给财富,去成都等地安置。
山间族三十六部,有着内奸带路党这样一搞,就算有些能逃到了山里深处,也不成气候了,王弘毅大喜,说着:“善”
却是张攸之根据王弘毅的战略思路,设计的具体战策。
沉吟片刻,又说着:“这策最关键就是找到第一个投靠的部落,加以重赏,以竖立山间奸的榜样这事现在就要接触和联系。”
张攸之又说着:“是”其实山间族总共才三十万人,只要有着内应,解决起来很快,再说”郡县只要修整,山间族还能攻城不成派文官修城,安抚百姓,派精兵设堡断绝贸易和交通,山里只要几年就可以逼死一半。”
这还是各保疆界,分兵扼诸险要之地,将山间分割包围的战术,王弘毅笑了:“你这些章程不错,和我的意思一样,只要杀光了这些山间族在平原的据点”山里就不足为患,历代都证明,山里养不活人,山里是能活,不能养众”就算有人,山里条件也只能养几百口,呆上几百年几千年,还是这个数字。”
地球上曾经研究,山里一个山寨,最高的人口数字是五百”多了就养不活,而且山里适宜立寨的土地不多。
能繁衍几十万几百百”都不是山里人,是下山占领平原地。
历史上东吴时的山越族,就是占了大量平原才繁衍起来,所以只要杀光平原上的人”逼回山里,不用围剿”十年内自动死上一半
王弘毅不再想这个问题,顿了一顿,又说着:“荆州方面,我想招揽些水贼,并且派张范直接应,你们觉得如何”
这其实就是练兵加掠夺,并且尽量减慢荆州的统一。
两人都没有异意,说着:“主公甚善”
这话题说完,王弘毅又开口问着:“看你们二人刚才进来的情况,有什么急事”
虞良博犹豫一下,说着:“臣和张大人,匆忙求见主公,是有一事要禀报与您。此事虽对益州威胁不大,若处理不当,会授人与柄。”
说着,将一长条锦盒递交到王弘毅手中。
“这里是何物莫非是朝廷下达的圣旨不成”王弘毅神色略垦古怪问着。
虞良博苦笑的说着:“主公猜的不错,正是朝廷下的旨意。”
“主公,算起来,这已是朝廷给您下的第三道旨意。只不过这次却是承认您益州之主,朝廷已察觉天下乱局无可避免,您又已平定东益州,索性顺水推舟,只是旨意,还册封您为太保,还是想让您去金陵参与朝政。”张攸之端庄的说着。
“这道旨意,还是抱有一丝希望,希望你和几十年前张大将军一样,还是能去金陵”虞良博说着。
王弘毅展开旨意,只见这这一卷圣旨,全长三尺,宽一尺,用的是金黄色绢丝,两边执手之中,是两条对称的飞龙,中间有“奉而敕命”四字阴文篆书。
圣旨自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,不过这是由国运决定的,在王弘毅眼中,圣旨上还有着一团金色的云气,丝丝弥漫。
展开一看,里面的话看都没有仔细看,只看到下面落款和印鉴。
这次,不是“敕命之宝”的私印,而是“朝命正玺”。
“朝命正玺”是太祖建朝后所雕刻,上面是“大燕受命,镇国之玺”。
在二年前,这气数还能影响王弘毅,现在却毫不在乎,略看一遍,便丢弃到桌子上,冷笑的说着:“一相情愿,还想让孤去金陵别说是太保一职了,就是封我为王,也没有丝毫意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