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7章 封王摄政(2 / 2)
就在他们六神无主之时,武植以朝廷的名义颁布的军令传了下来,这些将领接到军令后,先是一愣,随后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看到武植在军令中命令他们各自返回驻地,原地待命。众人都对这道命令执行得十分积极,毕竟他们心里都清楚,自己这5万临时拼凑、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,根本无法与那30万久经沙场的西北精锐将士抗衡。
于是,前来勤王的各路将领带领着麾下的将士们迅速收拾行囊,依照军令各自返回了驻地。
京师的朝堂之上,武植与群臣历经数日商讨,终于敲定了新君人选。此人便是后宫韦氏所生、赵佶的第九子赵构。
年仅三岁的他,虽然年幼,却因纯正的皇室血脉,成为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。尽管部分大臣心存异议,可面对武植的强势,也只能无奈点头应允。
汴京城,皇宫紫宸殿内。确定新皇人选后,武植麾下的宗泽、王进、卢俊义、呼延灼等大臣纷纷进言:“王爷,新君虽已选定,但年纪尚幼,实在无法处理朝政。如今朝堂事务繁杂,千头万绪,还望王爷能暂代新君处理朝政,以解燃眉之急。”
几人言辞恳切,纷纷拱手恳请,其余大臣见状,考虑到朝堂当下的局势,再想到武植如今的威望与能力,也都跟着一同劝说武植,武植见此也并未推脱,答应了下来。
随后,武植以辅政大臣的名义开始筹备赵佶的丧礼。丧礼办得极为隆重,对于这位曾有恩赏的皇帝,武植从四海钱庄拨出了100万贯的钱财作为治丧费用。
整个皇宫内都张挂着白色的幕帔,文武百官都身着素服吊唁,而赵佶的灵柩停放在大殿中央,接受着众臣的朝拜。
武植则亲自带领群臣守灵,以表达对这位已逝皇帝的尊重。
半月之后,赵构在皇城大殿内举行了简单的登基大典。尽管他年纪尚小,还不太明白眼前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,但在众人的拥簇下,还是登上了皇位。
而赵构的母亲韦氏身着华丽的服饰,站在一旁,看着眼前的儿子,眼中却未露出喜悦之色,只有满脸的担忧。
她知晓,自家儿子如今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。如今朝堂上下皆被武植掌控,而且大宋各路近半之地,也尽归武植麾下,自己和儿子的生死,皆在武植的一念之间。
韦氏凝视着端坐在皇位旁的武植,脸上挂着温婉的笑意,轻声说道:“吾儿年纪尚小,这大宋江山社稷的治理,往后可就要多多仰仗武大人您费心操劳了。”她的声音轻柔,隐隐透着几分无奈与期许。
武植抬眸,目光触及眼前这位不过二十几岁年轻女子,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他微微颔首,姿态恭谦却不失沉稳:“太后但请宽心,微臣既受此重任,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,定保我大宋国泰民安。”
朝堂之上,众大臣听闻此言,纷纷拱手行礼,齐声应和。
韦氏目光在武植身上停留,又扫向下方对他唯命是从的朝臣,心中一凛,面上却不动声色。
她缓缓转身,面向殿下满朝文武,声线清越,再次开口说道:“武大人此次平定蔡京、赵挺之等逆贼叛乱,厥功至伟。若不是武大人当机立断、率军入宫,我与皇儿早已性命不保。如此大功,堪称我大宋的擎天玉柱、定国功臣!”
话落,韦氏又将头转向武植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:“孤家今日便代表皇儿,封大人为秦王,加九锡之尊荣,以示恩宠。同时,大人以太师之位,领尚书令、中书令等要职,统领朝廷三省六部。望大人往后能继续为我大宋江山社稷,殚精竭虑、鞠躬尽瘁。”
武植听闻贺氏这番话,神色一滞,眼中闪过一丝诧异。
他抬眸望向眼前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,心中暗自惊叹,没想到她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下,竟如此清醒理智,没有被权力和利益冲昏头脑。
还没等武植开口回应,武植麾下的武松、卢俊义、宗泽、王进、钱即、郭逢等大臣,已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。
他们相互对视一眼,旋即面带喜色,地拱手抱拳,高声说道:“太后圣明!”洪亮的声音在朝堂内回荡,在这一刻,众人对贺氏的这一决定表示了绝对的拥护与支持。
武植抬眸,目光从年轻太后韦氏的面庞上掠过,又落在身旁皇位上懵懂无知的赵构身上,随后缓缓扫向朝堂之上那些纷纷拱手、满脸称赞的群臣。
刹那间,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悄然爬上他的嘴角,他双手抱拳,向着韦氏行了一礼,声音在大殿内悠悠回荡:“臣承蒙太后厚爱,获此殊荣,往后保我大宋河清海晏、太平盛世。”
大殿之中,在宗泽、王进、武松、钱即等人的带领下,武植的一众心腹“唰”地整齐单膝跪地,齐声高呼:“我等拜见秦王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那声音震耳欲聋,带着十足的气势。
大殿里,其余原本还在犹豫的朝臣见状,目光快速扫过四周,相互对视一眼,心里明白这局势已无法逆转,便也赶忙屈膝下跪。
一时间,整个皇宫大殿都被叩拜声所淹没,声声“千岁”回荡在梁柱之间。